应酬交际中西有异

很多人都怕应酬,甚至讨厌应酬,偏偏我乐此不倦。

昨夜参加【星岛日报】45 周年庆祝会,场内四百嘉宾,很多都是社区内的旧朋友,平时各有各忙,难得聚首,当然高兴。该晚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我为客户设计和筹办的,老实说,如果没有多个媒体的通力合作和几位好友的全力推动,活动是不会成功的。这一晚,我虽不是主人家,却在场内四处飞,向朋友道谢和闲聊 catching up,谈笑甚欢。你说我怎会不喜欢这样的交际应酬呢?

「应酬」一词常带有贬意,百度的解释更加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为了自己的相关利益(如作生意、工作、职位),去一些自己不情愿去的地方,做一些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说一些自己不情愿说的话,见一些自己不情愿见的人。

但依我看,应酬就是 networking,建立人脉,加强沟通,增进关系,这有甚么不好呢?台湾1111人力银行吴睿颖曾说过:「空有知识,只能担任技术性职务;要有常识,才能够担任高阶职务」。他指出现代的职场竞争剧烈、讲求团队合作,形成一个现象:20岁靠体力赚钱,30岁靠专业赚钱,年过40就得靠人脉赚钱,因此人脉存摺相对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会认同不论是在职场或商业上,要出人头地,应酬是建立关系不可或缺的撇步。中国人重视「关系」,西方人也一样,但两者对应酬的态度近乎南辕北辙,相信与其文化差异有很大关连。

从我的观察,美国人自少便学习交际,甚么生日会、队制比赛、庆典派对,从幼稚园便开始被「培训」。孩子不会知道那是「应酬」,只是想参与,想与别人玩耍欢乐。长大后,情况一样,不同的就只是去与否的选择权从父母手中接到自己手上。不喜欢交际应酬的父母和孩子大有人在,他们生活正常,没有被人排斥,只是可能圈子小,机会会相对地缩小。除了位高权重之士外,一般美国打工仔的应酬真的很随便,尊重个人选择。

但远东地区的应酬文化刚好相反。在中港澳台,甚至日韩的孩子小时都把绝大部份时间放在读书和应付考试上,活动多是与家人,较少与其他孩子在非学校环境下一起。长大后,在没有经验和兴趣的情况下,被要求交际,甚至被强制喝酒卖醉。又因为地区文化关系,很多人视应酬为工作一部份,欲拒难言,故视应酬为苦差,「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每个人性格不同,际遇各异。虽然我小时害羞,连学校的班际生日会也怕得要哭,但中学时期,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很多学校以外很多不同圈子的人,开始喜欢听他人的故事,从中学习。为此,我喜欢广结人脉,因为可以听很多故事,获益良多。来美后,加入广告公关,后来更从事传媒工作,「应酬」多了,幸而寓工作于娱乐,我乐此不倦。

我没有抗拒交际,除了因为我喜欢结交朋友外,也因为我有绝对的自主和选择权,包括我到那个众会、与那些人一起、谈甚么、喝甚么、玩甚么、何时到、何时走。当你没有选择权的话,我明白应酬可以很痛苦。

【网易】上有一文章《饭局应酬定律》说道:「应酬的三种心态:请吃的『阴谋与爱情』,吃请的『傲慢与偏见』,最终双方『理智与情感』。」我相信健康的交际该是双嬴的,不应是一方得益,另一方受罪最好就是没有目的、没有方案的坦诚交流,这样才可以获得真朋友,嬴得彼此信任,日后互相指教,彼此扶持

It’s no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 Proverb
你认识甚么没关系,重要是你认识谁。(谚语)

Poverty, I realized, wasn’t only a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t was isolation from the kind of people that could help you make more of yourself.” — Keith Ferrazzi
我明白到,贫穷,不仅是欠缺经济资源,更是缺乏能够助你增值的人众。

Informal conversation is probably the oldest mechanism by which opinions on products and brands are developed, expressed, and spread.” — Johan Arndt
非正式的对话可能是最古老的机制,以助产品和品牌开发,表达和传播。

The currency of real networking is not greed but generosity.” — Keith Ferrazzi
交际的筹码货币不是贪婪,而是慷慨。

.

41 thoughts on “应酬交际中西有异”

  1. 动物在这方面其实比中国的部分父母更明智.通常生下小动物之后,都会带小动物融入自然,适应自然环境,教小动物必备的生存技巧,时机成熟然后就把自己的孩子撵出家门 :mrgreen:
    中国的部分父母一直受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毒害,认为只要读书就能解决一切生存问题.其实如何社交才是必备的生存能力.一个人如何没有生存技能,但是有社交能力,一样能够跻身于社会上层;但是一个人如果只有生存技能,没有社交能力,辛苦一辈子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不晓得你有看乐嘉的FPA没有,感觉你应该是黄色性格的人.

    1. 正解。真讽刺,动物比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我没有看乐嘉的 FPA ,但相信你是指 Four Color Personality Test。单看分析资料,我的性格的确偏黄,但测验结果显示我红蓝之间。

    1. 这个的确是问题,找工作其实是行销,卖的是自己。要别人买自己,必先要有市场,让人认识你及对你留下良好且深刻的印象,不善交际的在这方面会很不利。

  2. exactly. 其实你说到的应酬应算作是交际,而交际是不应被人们憎恶的,没了交际交流,人的群举性如何体现?
    在大陆这边乃至港澳,人们之所以不喜欢“不得不”,恐怕是观念上的偏差罢,这让人很无奈。而大陆的饭局也确实如那篇博客所说,形式化很严重,勾心斗角什么的很多很细微,实在是恼人。这样的饭局,甚至在我们班级聚会上都有出现 😡

  3. 在中国交际的双方不见得很坦诚,笑里藏刀。问好时就如同两国外交剑拔弩张,还要面带微笑假的要死。
    开口就要请客吃饭,貌似不上饭桌啥都不行。

  4. 写的不错, 人脉,还是跟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 ,每个人都有一个圈子,想跨越也很不容易。不过个人感觉人脉真的很重要。

  5. 人脉是资源,人脉是成功的一部分,30岁后想要成功,必须就要依靠自己积累的人脉了。
    国内做技术的朋友或许不善于交际,可以考虑多跳跳槽,争取多交点朋友,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曾经的同事,甚或是朋友的朋友,其实都是自己的人脉

  6. In the early 60th, I went to many Information Services/Computer related meetings, parties and I was the only Asian and woman. I used to start with a hand shake and said my name is Frances … and the other said “I know.” But he didn’t give me his name but just ask lots of questions 🙂

    It still happens to me when I attend some fund raising events of various worthy causes. It is quite often that my family, my guests and I were the only Chinese there. At cocktail reception many come over and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us, but I can’t remember their names.

  7. 说到交际应酬,我以前是很不喜欢的,但是现在的工作偏偏会天天接触很多的面孔,没有办法,也就习惯了,渐渐的发现其实自己也喜欢交际的,据说这是狮子座的特性么?

  8. 越大越不喜欢,年龄差距大的圈子尤甚,带有很强的功利和目的性,比如工资,婚姻,家庭都要拿出来一谈再谈

    1. 那就是你的圈子问题,我个人很喜欢与年长的朋友交谈,他们的阅历深,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分享。谈工资家庭,相信是因为那是他们最关心而且是较易投契的共同话题。如果你找到另一群圈子,全都是翻墙高手,那可能就会一起讨论翻墙技术吧。

  9. 交际能力很差的说。
    本身就是一个搞技术的宅男
    对待事物有点职业病,那就是不想随便开口

    一直对那些长袖善舞的朋友感到佩服

  10. 在英国时很喜欢和朋友出去聚会,吃饭,聊天。但是在国内真的不喜欢出去,不喜欢只是坐在饭桌前,比谁的嗓门大,比谁喝的酒多;或者是几个人在KTV闷上两个小时,比一比谁拿着麦克的时间长。 😐

  11. 应酬和社交应该是两个概念吧。国内的应酬远比社交来得痛苦,所以百度会有贬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