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

日前觀看記錄片 “A Family Is A Family Is A Family: A Rosie O’Donnell Celebration“。影片的主角全都是小孩子,透過他們的說話,我們學習從單純的眼光去為「家」重新定義。

成人們都以為小孩無知,明白的不多。但片中孩子的訪問,令我們知道其實孩子要比我們更清楚明白何為「家」,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會用心地去感受,而且 no agenda 沒機心,只懂去愛。

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個和諧的家就是(一個爸爸 + 一個同族裔的媽媽 + 孩子)。可是,在近年社會多方面的衝擊下,類似這樣的傳統家庭竟然變成少數,大部份的家都是這樣的:

  • 通婚家庭:孩子的父母不同種族
  • 單親家庭:孩子只與父親或母親一起住
  • 長者與孩子:孩子只與祖父母一起生活
  • 後父後母:孩子家長中有一方或雙方都是其後父或後母
  • 同母異父:孩子的家長都是生父母,但家中有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
  • 兩個爸或兩個媽:孩子的家長是同性戀者
  • 領養父母:孩子是被收養的
  • 寄養家庭:孩子的父母因種種原因暫時離開子女,孩子被送到寄養家庭暫住
  • 當然還有缺乏孩子的家庭:一對情人,有的結了婚,有的只是同居,沒有孩子

在美國,以上的非傳統家庭佔了大多數。在世界其他各地,相信為數也不少。在這些環境下,孩子可以得到幸福嗎?他們會被愛嗎?看過 “A Family Is A Family Is A Family” 後,你也許會和我一樣,反問為什麼不會?

「家」——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的地方,是他們建立關係的基礎,是他們成長的基石。當人們把「家」定義為一個必須有這有那(有爸有媽)的單位時,很多家就似乎不完整了,但其實這些那些都不重要,難道沒爸媽的孩子就註定沒有幸福嗎?

A Family Is A Family Is A Family” 影片強調所有對「家」的定義都是沒有意思的。總之,家就是家,沒有甚麼是必須的,就除了一點:孩子必須要感到 wanted 被渴望 , loved 被疼愛 和 protected 被保護。

訪問片段中,一個被美國父母從中國領養的女孩子這樣說:

「我相信我親生父母是很愛我的,但因為中國是一胎制,他們想要一個男孩子,所以把我送去被收養。但不要緊,我現在的父母要我,我感到很幸福。」
“I think my biological parents love me. But China only let them have one kid. They want a boy. So, they gave me up for adoption. But my daddy and mommy want me. So, it is ok. I am happy.”

對這個四五歲的女孩而言,這個就是她的家。

另有一段對話很感人的,一個被收養的兒子問她同性戀母親自己的出處。

兒:我是在你的肚子中長大的嗎?
(Did I grow in your tummy?)
母:不,你是在我的心深處長大的。
(No, you grew in my heart.)
兒:但我覺得我是在你的肚子中長大的。
(But it feels like I grew in your tummy.)
母:你沒錯,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You are right. It does feel like you grew in my tummy.)

片中,孩子用自己的說話解釋:

「家人就是晚上說故事給你聽,醒來會吻你的那位。不管那是男還是女,不管那是否生你出來的,總之天天在愛你的那位就是你的家人。」
“A family is the one who reads you stories at night and kisses you in the morning. It doesn’t matter if he is a man or a woman, if she gave birth to you. Whoever loves you is your family.”

是的,家不應是以血脈為定義,應該是以愛為根基,以親密關係維繫。(Family is not by blood, but by relationship. It is built upon love.)

“To us, family means putting your arms around each other and being there.” — Barbara Bush
對我們來說,家就是互相擁抱,支持對方。

“The bond that links your true family is not one of blood, but of respect and joy in each other’s life.” — Richard Bach
真正把家聯繫起來的,不是血液,而是彼此的尊重和欣賞喜悅。

“It doesn’t matter who my father was; it matters who I remember he was.” — Anne Sexton
我的父親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我記憶中是個怎樣的人。

“The family is the school of duties – founded on love.” — Felix Adler
家庭就是建基於愛,後衍生出各種職責的單位。

“Other things may change us, but we start and end with family” — Anthony Brandt
任何事情都會改變我們,但我們的起點和終結都是在家裡。

珍惜你的家人!

.

28 thoughts on “家是什麼?”

  1. 鄒奇奇 : 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adora_svitak.html
    神童鄒奇奇認為這個世界需要「幼稚」的思維,亦即小孩那些大膽的點子、奔放的創意,特別是他們樂觀的態度。她說,小孩的偉大夢想值得我們高度期望,首要之務,便是大人除了願意教導小孩,還得放下身段從小孩身上學習

  2. 「Family is not by blood, but by relationship. It is built upon love.」非常赞同。亲情应该高于金钱。可以电视上越来越多父母和子女间因为财产造成的纠纷让人心碎。特别是,几个兄弟竟然不顾自己母亲的生活,把老太太饿死在自己破败不堪的「家」里。潸然泪下,义愤填膺。这个社会怎么了?!

  3. 在中国,一個爸爸 + 一個同族裔的媽媽 + 孩子,这种模式还是占大多数的。您列举的其他类型也有,虽然不多,但也有增长之势。我很赞同您的看法,爱是家的基础,珍惜家人。

  4. 我有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只有我和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我的家的概念也只是“爸爸,妈妈,我”。

    1. A family can include any types of individuals who love and care for each other. Families, who raise pets, consider their pets as family members.

  5. 我一挚友对家的解释

    家就是当你在外工作,身心疲惫的回家,即便是再晚,也会有个地方为你亮着灯。家

  6. 记得哪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首《家》的歌。歌词就说出了家其实是我的她,每个情趣之时回港的湾,一番后就开始家人了!

  7. 对于孩子,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可能比较重要,而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他们的童年基本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8. 这才是和谐社会啊
    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的人在一起。换了我还真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9. Pingback: 一所房子不等於一個家 « 梵婗 Fanny Lawren

Leave a Reply to 梵婗 Fanny Lawren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