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酬交際中西有異

很多人都怕應酬,甚至討厭應酬,偏偏我樂此不倦。

昨夜參加【星島日報】45 週年慶祝會,場內四百嘉賓,很多都是社區內的舊朋友,平時各有各忙,難得聚首,當然高興。該晚活動其中一個環節是我為客戶設計和籌辦的,老實說,如果沒有多個媒體的通力合作和幾位好友的全力推動,活動是不會成功的。這一晚,我雖不是主人家,卻在場內四處飛,向朋友道謝和閒聊 catching up,談笑甚歡。你說我怎會不喜歡這樣的交際應酬呢?

「應酬」一詞常帶有貶意,百度的解釋更加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去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為了自己的相關利益(如作生意、工作、職位),去一些自己不情願去的地方,做一些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說一些自己不情願說的話,見一些自己不情願見的人。

但依我看,應酬就是 networking,建立人脈,加強溝通,增進關係,這有甚麼不好呢?台灣1111人力銀行吳睿穎曾說過:「空有知識,只能擔任技術性職務;要有常識,才能夠擔任高階職務」。他指出現代的職場競爭劇烈、講求團隊合作,形成一個現象:20歲靠體力賺錢,30歲靠專業賺錢,年過40就得靠人脈賺錢,因此人脈存摺相對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會認同不論是在職場或商業上,要出人頭地,應酬是建立關係不可或缺的撇步。中國人重視「關係」,西方人也一樣,但兩者對應酬的態度近乎南轅北轍,相信與其文化差異有很大關連。

從我的觀察,美國人自少便學習交際,甚麼生日會、隊制比賽、慶典派對,從幼稚園便開始被「培訓」。孩子不會知道那是「應酬」,只是想參與,想與別人玩耍歡樂。長大後,情況一樣,不同的就只是去與否的選擇權從父母手中接到自己手上。不喜歡交際應酬的父母和孩子大有人在,他們生活正常,沒有被人排斥,只是可能圈子小,機會會相對地縮小。除了位高權重之士外,一般美國打工仔的應酬真的很隨便,尊重個人選擇。

但遠東地區的應酬文化剛好相反。在中港澳台,甚至日韓的孩子小時都把絕大部份時間放在讀書和應付考試上,活動多是與家人,較少與其他孩子在非學校環境下一起。長大後,在沒有經驗和興趣的情況下,被要求交際,甚至被強制喝酒賣醉。又因為地區文化關係,很多人視應酬為工作一部份,欲拒難言,故視應酬為苦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去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每個人性格不同,際遇各異。雖然我小時害羞,連學校的班際生日會也怕得要哭,但中學時期,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很多學校以外很多不同圈子的人,開始喜歡聽他人的故事,從中學習。為此,我喜歡廣結人脈,因為可以聽很多故事,獲益良多。來美後,加入廣告公關,後來更從事傳媒工作,「應酬」多了,幸而寓工作於娛樂,我樂此不倦。

我沒有抗拒交際,除了因為我喜歡結交朋友外,也因為我有絕對的自主和選擇權,包括我到那個眾會、與那些人一起、談甚麼、喝甚麼、玩甚麼、何時到、何時走。當你沒有選擇權的話,我明白應酬可以很痛苦。

【網易】上有一文章《飯局應酬定律》說道:「應酬的三種心態:請吃的『陰謀與愛情』,吃請的『傲慢與偏見』,最終雙方『理智與情感』。」我相信健康的交際該是雙嬴的,不應是一方得益,另一方受罪最好就是沒有目的、沒有方案的坦誠交流,這樣才可以獲得真朋友,嬴得彼此信任,日後互相指教,彼此扶持

It’s no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 Proverb
你認識甚麼沒關係,重要是你認識誰。(諺語)

Poverty, I realized, wasn’t only a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t was isolation from the kind of people that could help you make more of yourself.” — Keith Ferrazzi
我明白到,貧窮,不僅是欠缺經濟資源,更是缺乏能夠助你增值的人眾。

Informal conversation is probably the oldest mechanism by which opinions on products and brands are developed, expressed, and spread.” — Johan Arndt
非正式的對話可能是最古老的機制,以助產品和品牌開發,表達和傳播。

The currency of real networking is not greed but generosity.” — Keith Ferrazzi
交際的籌碼貨幣不是貪婪,而是慷慨。

.

41 thoughts on “應酬交際中西有異”

  1. 动物在这方面其实比中国的部分父母更明智.通常生下小动物之后,都会带小动物融入自然,适应自然环境,教小动物必备的生存技巧,时机成熟然后就把自己的孩子撵出家门 :mrgreen:
    中国的部分父母一直受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毒害,认为只要读书就能解决一切生存问题.其实如何社交才是必备的生存能力.一个人如何没有生存技能,但是有社交能力,一样能够跻身于社会上层;但是一个人如果只有生存技能,没有社交能力,辛苦一辈子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不晓得你有看乐嘉的FPA没有,感觉你应该是黄色性格的人.

    1. 正解。真諷刺,動物比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我沒有看樂嘉的 FPA ,但相信你是指 Four Color Personality Test。單看分析資料,我的性格的確偏黃,但測驗結果顯示我紅藍之間。

    1. 這個的確是問題,找工作其實是行銷,賣的是自己。要別人買自己,必先要有市場,讓人認識你及對你留下良好且深刻的印象,不善交際的在這方面會很不利。

  2. exactly. 其实你说到的应酬应算作是交际,而交际是不应被人们憎恶的,没了交际交流,人的群举性如何体现?
    在大陆这边乃至港澳,人们之所以不喜欢“不得不”,恐怕是观念上的偏差罢,这让人很无奈。而大陆的饭局也确实如那篇博客所说,形式化很严重,勾心斗角什么的很多很细微,实在是恼人。这样的饭局,甚至在我们班级聚会上都有出现 😡

  3. 在中国交际的双方不见得很坦诚,笑里藏刀。问好时就如同两国外交剑拔弩张,还要面带微笑假的要死。
    开口就要请客吃饭,貌似不上饭桌啥都不行。

  4. 写的不错, 人脉,还是跟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 ,每个人都有一个圈子,想跨越也很不容易。不过个人感觉人脉真的很重要。

  5. 人脉是资源,人脉是成功的一部分,30岁后想要成功,必须就要依靠自己积累的人脉了。
    国内做技术的朋友或许不善于交际,可以考虑多跳跳槽,争取多交点朋友,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曾经的同事,甚或是朋友的朋友,其实都是自己的人脉

  6. In the early 60th, I went to many Information Services/Computer related meetings, parties and I was the only Asian and woman. I used to start with a hand shake and said my name is Frances … and the other said “I know.” But he didn’t give me his name but just ask lots of questions 🙂

    It still happens to me when I attend some fund raising events of various worthy causes. It is quite often that my family, my guests and I were the only Chinese there. At cocktail reception many come over and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us, but I can’t remember their names.

  7. 说到交际应酬,我以前是很不喜欢的,但是现在的工作偏偏会天天接触很多的面孔,没有办法,也就习惯了,渐渐的发现其实自己也喜欢交际的,据说这是狮子座的特性么?

  8. 越大越不喜欢,年龄差距大的圈子尤甚,带有很强的功利和目的性,比如工资,婚姻,家庭都要拿出来一谈再谈

    1. 那就是你的圈子問題,我個人很喜歡與年長的朋友交談,他們的閱歷深,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分享。談工資家庭,相信是因為那是他們最關心而且是較易投契的共同話題。如果你找到另一群圈子,全都是翻牆高手,那可能就會一起討論翻牆技術吧。

  9. 交际能力很差的说。
    本身就是一个搞技术的宅男
    对待事物有点职业病,那就是不想随便开口

    一直对那些长袖善舞的朋友感到佩服

  10. 在英国时很喜欢和朋友出去聚会,吃饭,聊天。但是在国内真的不喜欢出去,不喜欢只是坐在饭桌前,比谁的嗓门大,比谁喝的酒多;或者是几个人在KTV闷上两个小时,比一比谁拿着麦克的时间长。 😐

  11. 应酬和社交应该是两个概念吧。国内的应酬远比社交来得痛苦,所以百度会有贬义。

Leave a Reply to 水水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