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孩子初入學,質素當然會有參差。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在第一天上學就看上去比其他的聰敏?很多教育家都相信孩子的智慧,不是主要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基因,而是後天的培育。且先看以下例子:
小明父母非常愛護他,在家有很多玩具。親友經常邀請一起遊玩,但不是天氣太冷太熱,就是父母怕路程遠、消費貴,故小明鮮有外出。小強則剛相反,父母經常帶他到處去,除了遊樂場、動物園、兒童博物館、沙灘、圖書館等,小強更常跟父母到親友家做訪,與同年紀及其他大孩子一起玩。你猜小明小強倆,誰會在入學時表現得較「精靈」?
孩子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很大程度受到家長的安排而影響。在孩子未懂「讀萬卷書」時,家長可多跟他們「行萬里路」,擴闊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的見職。
曾聽說一個案。一天,父母把在公寓長大的孩子帶到廣闊的原野去。但不論父母怎樣動員,孩子就是不到離父母十尺以外的遠處去。父母覺得奇怪,仔細一想才明白,當時孩子玩的範圍正好就是其玩慣了的房間大小。
留意孩子的作文和繪畫,如內容貧乏,偶爾帶他們到郊外去,其作品會立即生動起來。環境是孩子獲得情報的來源。經常變換環境,使孩子產生好奇心;當孩子的自由思考和感受空間範圍增大,其腦筋轉數和創造力都會提高,那就自然更加「聰明伶俐」了。
“Teaching is more than imparting knowledge, it is inspiring change. Learning is more than absorbing facts, it is acquiring understanding.” — William Arthur Ward
教育不單是傳授知識,而是啟發改進。學習不單是吸收事物,而是理解領會。“We Learn . . .
10% of what we read
20% of what we hear
30% of what we see
50% of what we see and hear
70% of what we discuss
80% of what we experience
95% of what we teach others.”
— William Glasser我們所閱讀的,只能記住 10%
我們所聽到的,只能記住 20%
我們所看到的,只能記住 30%
我們所見所聽,只能記住 50%
我們所討論的,只能記住 70%
我們所經歷的,只能記住 80%
我們教別人的,就能記住 95%
.
向梵婗老师学习。
家有小女。受益了。
不敢當,大家互相指教。
Pingback: 互動才能培育聰敏孩子 « 梵婗 Fanny Law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