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

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如何被互聯網改變

美國人依賴互聯網的程度不一,有人每分鐘都在線上,有人完全離線。隨著網絡技術不斷進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被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改變,讓我在這裡把我和身邊朋友的習慣告訴大家。

初為人母的小敏

小敏見過醫生後,她在 Facebook 上的 status 宣告自己有喜,一眾朋友回覆恭喜。經朋友介紹,小敏到 BabyCenter 登記,從而每星期收到電郵以了解胎兒的發育進展和有關資訊。

數月後,小敏在 Baby’r’us 嬰兒用品店逛,商員給她一個手提掃瞄器,好讓她一邊行一邊把所有想購置的東西,包括嬰兒牀、衣服、嬰兒車、餵哺用品、泵奶機等,全都 scan 入店內的電腦。然後,她在 Facebook 上通知大家你在 Baby’r’us 上的 baby registry 禮品登記號碼,很多朋友都上鏈接看看小敏的需要。部份好友直接在 Baby’r’us 買下小敏所要用品的指定品牌和型號,禮物可以直接送到小敏家,並會在小敏的禮品登記上自動減除。但多數朋友選擇把禮物送到自己家,因為他們想親自送給小敏。

Read More »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如何被互聯網改變

美國和中國的最高流量網站

工作所需,剛到 Alexa 翻查美國最高流量網站的排名,順道八掛一下中國的。

美國

  1. Google / google.com
  2. Facebook / facebook.com
  3. Yahoo! / yahoo.com
  4. YouTube / youtube.com
  5. Myspace / myspace.com
  6. Wikipedia / wikipedia.org
  7. Amazon.com / amazon.com
  8. Windows Live / live.com
  9. eBay / ebay.com
  10. Blogger.com / blogger.com
  11. Craigslist.org / craigslist.org
  12. Microsoft Network / msn.com
  13. Twitter / twitter.com
  14. Go / go.com
  15. AOL / aol.com
  16. ESPN Sportszone / espn.go.com
  17. Bing / bing.com
  18. CNN – Cable News Network / cnn.com
  19. LinkedIn / linkedin.com
  20. WordPress.com / wordpress.com

中國

  1. Baidu.com / baidu.com
  2. QQ.COM / qq.com
  3. Google / google.cn
  4. 新浪新闻中心 / sina.com.cn
  5. 淘宝网 / taobao.com
  6. Google / google.com
  7. 网易 / 163.com
  8. 搜狐 / sohu.com
  9. 开心网 / kaixin001.com
  10. 优酷 / youku.com
  11. Yahoo! / yahoo.com
  12. soso搜搜 / soso.com
  13. 天涯社区 / tianya.cn
  14. 土豆网 / tudou.com
  15. 人人网 / renren.com
  16. 凤凰网 / ifeng.com
  17. 搜房网 / soufun.com
  18. Windows Live / live.com
  19. CNZZ网站流量统计 / cnzz.com
  20. Xunlei.com / xunlei.com

Read More »美國和中國的最高流量網站

我的隱私幾乎全被攻陷

我可以說,我的隱私已被攻陷得幾乎等於零。我的一舉一動都在不同的層面上被記錄,數據被販賣,空間被侵佔。何出此言?

作為美國人

美國以及許多國家地區都會把很多個人資料都列入為 public records 公共紀錄,包括年齡、婚姻、學校、僱主、職業、物業、過去和現在居所、信用評分、駕駛意外紀錄、犯罪紀錄(這個我當然沒有)……等。銀行在開戶和借貸時、僱主招聘時、學校收生、借用樓房時,全都會被翻查這些資料,這就是美國的慣性。

Read More »我的隱私幾乎全被攻陷

網上活動全被監視

當提到網上活動被監視的時候,一般國內網民會想到國家的管制和監控。事實上在監視著我們言行舉指的,又豈止國家政府,我們其實都在互相監察著對方呢!

在歐美國家等地,社交媒體非常普及,網上活動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網絡平台有著不同的主題,LinkedIn 是展視專業工作的地方,Facebook 則多作一般社交用途,還有 Twitter、個人網誌、論壇等。各平台的資料加起來,就正好代表一個網民的整體概括,比一紙履歷表更真實地反映個人智慧和品格。

據統計,美國大部分的僱主都會在招聘時,查檢求職者在網上的言行,確定沒有問題才會考慮錄用。學校選生當然也不例外,會「參考」申請者的網上概覽。何謂有問題的言行?

Read More »網上活動全被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