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功所需的才能

左岸讀書中看到《你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一文,我非常同意作者韋志中的見解,其中部份觀點亦已曾在此博客討論過,但由心理學者說的總會多點權威,故與大家分享。


原文:孩子可以輸在起跑線上
作者:心理學者韋志中 @ 池塘的小魚,暢遊心靈的塘

五商決定人生高度

一般來說,在一個孩子出生之前,很多父母親都已經計劃好了要怎麼給他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那麼,一個人要怎麼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毫無疑問,如果他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應該具備某種,甚至多種的才能。

過去, 在人生成長發展的道路上,人們已經注意到要學習運用「智商」和「情商」,因為這對個人的人生和事業發展是很有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不斷在挫折中成長,於是,繼「智商」和「情商」之後,「逆商」,「財商」和「心商」這些新概念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智商」, 相信人們並不陌生 ,就是指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或聰明程度。

梵婗:Intelligence Quotient (IQ) 不是天生的,是培養的。正所謂10%天才,90%努力。

「情商」也稱情感商數,心理學上指人的一種社會智能,包括控制自己和協調他人情感的能力,以及對這種能力進行鑑別並指導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梵婗: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EQ) 是在職場上成功的關鍵,不論是商業、技術、政治、藝術、體育都如是。

「逆商」也稱逆境商數,指一個人應付逆境的能力。「逆商」典型地凸現了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坎坷,挫折,失敗,命運,表現出剛毅不拔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更能體現人生價值,昭示人格魅力。

梵婗:Adv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 (AQ)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總會有挫敗、跌倒的時候,能否反彈和吸取教訓,當然影響個人前景。

「財商」指一個人的理財能力,包括財富智商和理財智商兩方面。「財商」概念的提出,適應了時代潮流,符合社會心理需要。

梵婗: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FQ) 自少就要訓練,等上大學離家時才教就遲了。

「心商」,又稱心理商數,指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如果說:某人心商高,指其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健全,並長期保持穩定最佳狀態-包括和諧的人際關係,正確的自我評價和情緒體驗,以及熱愛生活,正視現實,人格完整,自強不息等。

梵婗:網上流傳英文翻譯為 Men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但我相信應該是 Spiritual Quotient (SQ) 或稱靈商。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的話,五商就是這個樹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商是樹根,智商是樹幹,情商是樹葉,逆商是樹枝,財商是果實。也就是說心商是基礎,是母體,是成功之本。也可以說,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是一切成功的來源。

梵婗:除了以上五商外,坊間亦有傳以下幾個要素:

  • Creative Quotient (CQ) 創商——富有想像力,實踐創意,就是非凡和一般人的分別。
  • Daring Quotient (DQ) 膽商——行事或多或少有風險,一般風險越高,收穫越大,但不是人人有膽量去行險,且能計算平衡。
  • Health Quotient (HQ) 健商——沒有健康,一切都會事倍功半。
  • Leadership Quotient (LQ) 領商——但個人認為不是只有領導才能的人,才會成功。只是某些崗位,確實需要領導能力。
  • Morality Quotient (MQ) 德商——人對事物的價值觀和生命的態度,絕對與前途有關係。
  • Will Quotient (WQ) 志商——大多成功人士都能決志、自制、果斷。

家庭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而擁有健全五商的人?成為這樣的一個人,需要經歷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在我們出生之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把一些優良的本能留給了我們。當我們成為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即能獲得。這種賦予是平等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但是為什麼世界上的人卻各自不同?那是因為,我們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受到不同家庭文化,地域文化,信仰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是內在的,不可見的,但是卻會通過他個人的行為表現出來,於是人們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區別。

家庭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之後第一個加入的團體,這個團體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而這個團體的文化將在這個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他的教育模式,將對這個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包括知識教育,社會道德教育,還有親密關係教育。這裡尤其重要的是親密關係的教育。因為社會道德和知識文化是可以在學校或社會中習得的,但是親密關係的模式,卻通常只能在家庭中學習。那也就是說,你將來會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能否獲得更大的成就,都受到這個家庭的影響。

孩子可以輸在起跑線上

每個人在不同的成長時期,都有著不同的任務。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他的任務是吃喝拉撒睡,長大一點了,開始學習語言和走路,再大一點,開始吸收文化知識和道德規範。這些都是外顯的成長,同時進行的還有心理的成長,這是內在的,是看不到摸不著的。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是完全可以把握好的,我們完全可以幫助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前提條件是我們能夠明白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正對目前社會上有人提出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我來對「站在起跑線的孩子們的任務」做個闡述。

一,學齡前是培養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最重要階段。

1978 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一位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

他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由此可見,養成了良好習慣的就可以讓一個人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了,既然如此,我們何妨先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良好習慣的人,再去考慮是否要在這個時候讓他學更多的知識。

梵婗:美國很多州邵的教育局亦相信這觀念,為孩子提供學前培訓。以往孩子五歲入幼稚園,現在四歲入學前班。我家的三個孩子因為在家沒有老人帶,我又要工作,各人歲半已入讀啟蒙班。

二,小學階段是一個培養孩子想像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

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這一點,於是他們才會在孩子剛剛學習1,2,3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報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後,他們相信這是人生起跑線的起點,如果孩子在起跑線上贏了,未來也能贏。

事實上,「輸在起跑線」,這種說法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像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因為在起跑線過後漫長的競賽中,更注重的是誰有體力堅持到最後。從這個觀點引申出一個問題,你家孩子的人生,是短跑還是馬拉松?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畢竟誰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就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人生都是一場長跑,從這個基礎上來說,是否在起跑線贏就不再是最不重要的了,保持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贏在起跑線上有相當的優勢,但是每一個人更加關注的其實卻是能不能贏在最後。 因此,適當的選擇一些課外輔導課程,擴大的孩子的知識面,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對著沒完沒了的課外輔導,特長訓練,孩子們疲於應付,長期這樣下去,自然會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甚至其他的心理問題,並因此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期,這就毫無保持實力可言了。

梵婗:我想強調家長不應把自己認為有用的課程硬迫孩子學習。有時間帶他們到動物園走一趟、圖書館逛一逛、博物館跑個圈、甚至在家種種花果,只要是留意身邊一切,不斷求問,就會學到東西。

望子成龍重要還是望子幸福重要

在父母親的心裡,認為如果孩子能夠成為一個人中龍鳳,那麼他一定會是一個幸福的人。可是,幸福是什麼?幸福的生活僅僅是單純的構建在某一個基礎上的嗎?獲得社會地位,獲得財富,就真的代表幸福嗎?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出自於內心的最高貴的感覺,這種感覺,源於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是指身心的平衡。

成功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也是每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但是,在我們為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功之路的同時,更應該的是為他打造一個健康的心理世界。健康的心理是一切成功的動力源。歷史上每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他們除了智商高之外,其他的商數也不低。愛迪生為了一個電燈泡就做了一千多次的試驗。如果他不是一個具有相當「逆商」分數的人,不是富有挑戰精神,他是做不到這些的。

所以,一個人能否成功,能否真正體會得到成功的喜悅和幸福,除了必要的知識文化之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是否有為自己的身心找到平衡的能力,是否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給現在家長的建議(適當的挫折,可以讓孩子走的更遠)

以下,韋志中就今日的主題提兩點自己的建議:

第一,請把「受苦」的權利還給孩子

現在,很多父母因為捨不得讓孩子們「受苦」,都不由自主的會幫自己的孩子做著做那,結果孩子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讀書機器,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久而久之,變成了一個高智商(文化方面)的低能兒(生活方面)。其實,這樣做不單只是剝奪了他們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也剝奪了他們對體驗生活的權利,更會為他們步入社會來帶來一定的困難。就這點來說,他將來能否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好好的生存,獲得相對的成功,成了一個懸念。

梵婗:這個與我的《學習擺脫困難由自理開始》不謀而合。

第二,孩子需要「受挫」的機會

我認為,一個孩子的發展,應該是均衡的發展,除了智商要拿高分之外,其他商數也應該並駕齊驅。智慧來自於生活,所以在讓一個孩子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假如他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要相信他們有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們所要提供的幫助,不過是陪著他走在探索的路程,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給予他適當的指引。這樣做,不單只可以激發 他的抗挫潛能,還能讓他感受到真正的成功喜悅 , 使孩他更好地適應社會。

梵婗:這點與之前我寫的《從失敗中啟發和學習》同出一徹。

第三,以其教會孩子和別人競賽,不如教會孩子和自己競賽。

和別人攀比是一件耗神費力的事情,積極進取的表象下,隱藏著爭強好勝的惡習。如果一個人,只和自己對比,那就不存在爭強好勝的問題。而同時又能獲得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梵婗:美國的教育重點是:比賽沒有勝出不要緊,有否打破自己紀錄才是重要。

.

15 thoughts on “孩子成功所需的才能”

  1. 郑渊洁说过:“人生是一场长跑比赛”,当小孩子一上来就用尽全力跑过别人,那么长大了就没有后继之力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神童小时候勤奋、聪明,而长大了却碌碌无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